2021 .04 .23 - 2021 .05 .21

策展人 | 楊儒賓教授(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)

主辦單位 | 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

開放時間 | 週二至週六11:00-18:00

休館日 | 每週日、週一、國定假日及公告休館



總說

現代學術意義的漢學是現代學術體制內的一環,而東方的現代學術基本上仿效西方的學術格局而設立,日本建構現代學術體制的時間較早,亦自成體系,成效顯著。中國在建構現代的國學體制或學術話語時,遂不能不借徑日人的研究。清末民初,日本漢學家如內藤湖南、狩野直喜、白鳥庫吉、桑原隲藏、青木正兒等,他們的著作帶給中國學者極大的刺激。但東海對岸的俞樾、楊守敬、羅振玉、王國維、梁啟超等人的相關研究,也提供了日本學者不同的視角。近代漢學的體質是跨國的,北京學圈與京都學圈的交往相當頻繁。

東亞在21世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,漢學在世界的人文科學中所佔的比重也跟以往大不相同,對日本漢學的理解因而既有學術的意義,也有現實的意義。日本漢學早已是中國學界內在的他者,瞭解近代日本漢學乃瞭解當代中國學術不可繞過的一環。本次特展展出20世紀早期日本漢學名家作品,冀能帶領讀者略窺斯學大要。同時也展出楊儒賓、方聖平、谷川雅夫三位教授捐出的孫中山、太虛、印順等藏品。





重點展件


內藤湖南/

錄〈憶臺疆舊游作〉

釋文:

銜盃江樓歎逝波,興酣以往哭當歌;手撾竭鼓人安在,霜鬢如今奈汝何。


款識:

憶臺疆舊游作。虎。

作者簡介

內藤湖南(1866-1934),本名內藤虎次郎,因出生於十和田湖之南,而號湖南,活躍於明治、大正、昭和初年。他是憑自身對中國文化的喜好進入史學界的學者。1897-1898年,他以新聞記者的身分旅居剛成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,並出版了三部重要著作:《近世文學史論》、《諸葛武侯》、《淚珠唾珠》。第一次赴中國時,內藤將所見所聞整理成《燕山楚水》,確立了內藤成為中國學專家的地位。一系列中國行成為他職業生涯中的重大轉向。終於在1907年,由新聞界轉入學術界,受聘於新成立的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,並與狩野直喜等支那學家創立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。


作品說明

內藤湖南為漢學的京都學派奠基者,1897年至1898年,他以《台灣日報》主筆的身分,常駐台北。內藤湖南書法作品和台灣相關者罕見,本件所說「江山」可能是江山樓,「水」可能是淡水。本條幅為他回憶台灣的作品,題材頗為罕見。



狩野直喜/憶昔薊門亂行楷五律條幅

釋文:

憶昔薊門亂,烽煙暗玉河。親朋空契闊,天地又干戈。

夢裏青山在,愁邊白髮多。浮雲遊子意,知爾發長歌。

春日送友人遊支那。


款識:

君山狩野喜。


作者簡介

狩野直喜(1868-1947),字子溫,號君山。東洋史學京都學派和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院的開創者之一,亦為日本中國學實證主義先驅者和奠基者之一。其研究範圍包括中國俗文學、中國哲學史等領域,並弘揚清代考據學。著有《中國哲學史》、《兩漢學術考》、《魏晉學術考》、《支那文學史》和《支那小說戲曲史》等。



廚川白村/針鋒影裏行草七言條幅

釋文:

針鋒影裏騎大鵬,等閑挨落天邊月。


款識:

錄崇嶽禪師語。廚川白村。

作者簡介

廚川白村,本名廚川辰夫,生於京都,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畢業後,於母校擔任助教,1915年留學美國,191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,回國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。廚川白村立足於日本社會現實,不為文藝而文藝,於本國的微溫、中道、妥協、虛偽、小氣、自大、保守等世態,一一給予辛辣的攻擊和批評。其主張嚴肅創作的態度也深深影響著魯迅的寫作風格。

作品說明

松源崇嶽(1132-1202)是建長寺開山禪師蘭溪道隆的師翁。據陸游《渭南文集》卷40及《松源崇嶽禪師語錄》,松源禪師名崇嶽。生於處州龍泉之松源吳氏,故因以自號。自幼時,已卓犖不群。處群兒中,未嘗嬉蕩。稍長聞出世法,慕嚮之。年二十三,棄家,衣掃塔服。受五戒於天明寺。(田世民)

1925年,魯迅翻譯《苦悶的象徵》,廚川白村的作品除深刻地影響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外,對臺灣的文學也有所影響。張我軍(1902-1955)曾在〈研究新文學應讀什麼書〉一文中介紹廚川《近代文學十講》《文藝思潮論》《苦悶的象徵》等著作。可見在1920年代的臺灣,除了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外,也留意到了廚川的著作。(田世民、楊儒賓)



田能村直入/山水大中堂

釋文:

地僻人稀苔色青,松音禽語雜泉聲。幽宮喫茗閒時坐,唯覺清風兩腋生。


款識

明治卅二年己亥夏日,寫併題於黃檗獅子林之畫禪堂。八十六齡直入道人。

作者簡介

田能村直入(1814-1907),明治時期繪畫大師。幼名松太,字虛紅、顧絕,號小虎,後改為直入。別號竹翁、忘齋、煌齋、芋仙、布袋庵、無聲詩客等。除了繪畫名世以外,另師從角田九華學習儒學,從寬瀬旭莊學習漢詩,掌握了表面千家茶道、香道、東軍流的劍術等多門技藝。

作品說明

以涼亭所在之近景為視點,亭中有一居士仰望高山遠景之大幅山水畫。仰視視角以亭中人為起點,山水層層疊疊綿延不絕,氣勢自近而遠更趨磅礡,氣象萬千。讓觀畫者有身歷其境之感。山頭頂端蜿蜒而下之山泉,在山岩壯闊之間顯得柔和細緻,正因高山險峻,水湍急奔流而下,形成絕景,畫中居士似乎為了觀賞此高山流水之絕景,安居於河畔涼亭內,氣定神閒地享受觀景之雅趣。全畫以鮮豔之青綠象徵石上厚密之青苔,青苔愈厚愈是人煙罕至,以此詮釋空山不見人之深幽;風中松枝左右搖曳、流水自上而下潺潺,退一步觀畫將看到整幅畫表達出生機勃發之動態。本幅畫繪於萬福寺,可以想見在進入近現代世界後,黃蘗宗在傳播漢文化與中日交流上,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


吳汝淪/楷書六言絕句條幅

釋文:

紫府侍臣鳴玉,霜台御史生風。官燭論詩未了,知秋自屬梧桐。


款識:

森川君身

吳汝綸

鈐印兩顆:「吳汝綸」及「摯甫」

作者簡介

吳汝綸(1840~1903),安徽桐城人,晚清桐城派文學代表人物,曾國藩門下四子之一,也入李鴻章幕下,保定蓮池書院山長。清末朝野推行立憲運動,京都大學堂籌設為求周延,任吳汝綸為總教習,吳汝綸乃於光緒二十八年(1902)先行東渡日本考察教育,惜天不假年,隔年即不幸逝世。

作品說明

此作品寫黃庭堅〈次韻韓川奉祠西太乙宮〉四首其三:紫府侍臣鳴玉,霜台御史生風。官燭論詩未了,知秋自屬梧桐。

作品未謄年代,但上款「森川君屬」,而且此件作品在日本取得,應是吳汝綸旅日時書寫。鈐印兩顆:「吳汝綸」及「摯甫」



黎庶昌/

七律兩首楷書中堂

作者簡介

黎庶昌(1837-1898),字純齋,貴州遵義人,曾國藩門下四士之一,光緒八年至十年及光緒十三年至十六年(1890)兩度任駐日公使,為第二任及第四任,黎庶昌在日搜集中土佚書甚夥,編有古佚叢書,為晚清中日交流史上一大盛事。

作品說明

此作品堂廡甚大,黎庶昌贈予日本名士渡邊眉山者。光緒十六年黎庶昌第二次駐日公使任期到期,即將離日返國述職,該年九月二十六日日本名流百餘人假芝山公園紅葉館,設宴送行,黎庶昌當場作了兩首律詩,酬答與會諸君盛情。本幅作品即錄這兩首詩,並誌緣起。清駐日公使館位於芝山公園附近,紅葉館為該地名所,早期清日名士長假此館讌飲。黎庶昌的紅葉館讌是清日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,記載此事的詩文圖畫不少,本作品是當日盛會的見證。



金井之恭/曾游禹域行草七律條幅

釋文:

曾游禹域搜奇蹟,邈矣蘭亭竟未探。脩稧風流公克繼,善鄰情誼我深諳。

人文興替自今古,詩酒賡酬至再三。縞紵訂交知己遍,星槎重到海東南。

款識:

己丑三月清國欽差黎公使招飲,次所示韻,錄為東洋賢契雅鑒。梧樓金之恭。


作者簡介

金井之恭(1833-1907),字子誠,號金洞、梧樓、錦雞,通稱文八郎、五郎,日本群馬縣人。其父金井烏洲為勤王派畫家,受其父影響,金井之恭日後亦成為維新尊攘派志士。維新後歷任內閣大書記官、元老院議員、貴族院議員等職。明治4年(1871)「牡丹社事件」爆發,日本意欲借此出兵之際,金井之恭曾被派赴長崎,令大隈重信回京,西鄉從道停止軍行。此外,金井之恭亦是明治書壇之大家,曾擔任「日本書道會」、「書道獎勵會」之會長。

作品說明

此件書蹟的款識所提到的黎公使,即是黎庶昌,黎和張裕釗、吳汝綸、薛福成,為曾國藩門下的四大弟子。黎庶昌在光緒7年(1881)到光緒16年(1890)間出使日本,款識提到的己丑,則是光緒15年(1889)。整首詩的內容是以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雅集為典故,來指涉中日兩國文人的相交情誼。(高明一)



貝塚茂樹/《孫文》一書手稿乙冊

作者簡介

基本資料:

貝塚茂樹(1904-1987),日本東洋歷史學家、中國歷史學者,専攻古代中國考古學。京都大學名譽教授、文學博士。著有《孔子》、《史記》、《韓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諸子百家》、《貝塚茂樹著作集》全十冊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