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回到一九四九 : 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

標題

 

 



展覽介紹

1949127,中華民國政府宣布遷設臺北,形成了兩岸七十年的對峙。沒有國府的遷臺,中華民國即會變成歷史名詞。臺灣在1949年後支撐了中華民國,同時沒有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所帶來的全國菁英人才,臺灣也不可能發展出中華民族極耀眼的成就,並提供當代中華民族另一種模式的政治選擇。127日是極值得紀念的日子,它不因各方政治勢力的蓄意忽視而失去其意義。127日和「中華民國」的理念密不可分,如果「中華民國」的符號有積極的作用,1949127日就不會只是可紀念的一個歷史日期,它是溶於今日兩岸政治現實中的核心動力。本展覽展出以「1949遷臺」前後為核心的手札,信札當事者包含總統、將軍、高僧、名儒、學者、作家以及平民百姓,透過了大量的各階層人民的書寫,期待呈現一個關鍵年代的意義。

 

 

 湖海流離

中國自1945年抗戰勝利,內部即陷入國共內戰,1948年至1949年,戰爭達到高峰。國共三次大戰役,每場戰役雙方動員的武裝力量都近百萬,國府三場戰役皆以戰敗收尾。軍事潰敗的直接影響就是軍民大規模的流離四散。1949的渡海遷移潮是民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,它遷動的人數之多與歷史影響之深,不下於中國抗日的西移動蕩。本區展出1949年與之前後,遼瀋、徐蚌、上海、海南諸戰役的相關手札。

 

蔣介石/致湯恩伯信札   邱清泉/致邱名棟信札

左圖:蔣介石/致湯恩伯信札
右圖:邱清泉/致邱名棟信札

 

    永恆盛事

1949之後,臺灣社會的巨大工程是民主政治的施行。民主政治從晚清立憲運動開始,到中華民國創建對人民的承諾,五四運動追求的目標,乃至日治台灣時期的議會請願運動均是共同的理念。中華民國於1947年開始行憲,但隨後即因應中國共產黨叛亂,實施戒嚴,凍結憲法;其後,由於台灣民生經濟繁榮,國防建設堅實,在蔣經國總統晚年解除戒嚴,國會全面改選。雖說天賦人權,但民主的實現是奮鬥出來的,最終民主政治是在臺灣完成的。本展區展出相關人物的作品。
 

陳儀、徐培根/致鄭冰如公函、蔣介石/致陳儀信札(鈔錄)

陳儀、徐培根/致鄭冰如公函、蔣介石/致陳儀信札(鈔錄)

 

 

經世濟民

1949年,國府除了在戰場上潰敗以外,經濟也由於抗戰、內戰長期戰亂而崩壞,金圓券發行失敗引發金融混亂,更失去基層民眾的信任與支持。1949之後,臺灣經濟、社會以農業為基礎,不斷地改進,逐步轉成高科技產業的發展,達到了民國創建、五四運動以來對於「賽先生」的呼喚。本區展出1949前後兩階段的經濟活動的側面,幣值猛跌,物價暴漲的通貨膨脹現象皆是當日的現實。

楊亮功/致賀和欽函   匡時心折養知翁 治學精於尹文子

左圖:楊亮功/致賀和欽函
   右圖:趙恆惕/隸書七言對聯 

 

同體大悲

1949國共決裂的原因是國共意識型態完全的衝突,無神論是中共的核心價值,因而各大宗教幾乎也全都堅決反共。各宗教人士退避臺灣之後,皆有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式,諸教共存,儼然成為宗教聯合國。尤其是佛教僧侶利用臺灣漢人社會的優勢,另闢全新的傳教模式,拓展了前所未見的發展空間,人間佛教於焉形成,創造了華人史上難得一見的宗教榮景。

 

太虛大師/行書七絕鏡片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聖嚴法師/致李子寬信札

左圖:太虛大師/行書七絕鏡片

右圖:聖嚴法師/致李子寬信札

 

 

 

 

官網之作品僅刊部分,還有更精彩的,歡迎親自來看呦~

 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