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台灣傳統書畫的福建淵源》
台灣傳統書畫的福建淵源
明清時期從中國渡海來台的移民,多來自福建與廣東地區。當社會處於動盪之中,難免重武輕文;待拓墾漸進,生活稍定之後,藝術文化方能有所醞釀,傳承自中國傳統的書法及水墨畫亦隨之發展。
早期書畫家多因任官、經商、擔任教育或幕僚工作而來台短暫居留,清代後期漸有在地書畫家嶄露頭角。直到中日戰爭之前,一水之隔的書畫家都能自由往返與交流。雖然在藝術風格上可能有來自多方的因素,但距離最近的福建無疑是影響台灣藝術最深的的地域。
本次展覽希望能呈現館藏台灣書畫作品中,從清中期到日治中期的福建淵源。趙在田與呂世宜皆因來台任教而留下書蹟,後者更是影響台灣近代書法最重要的書法家。清中期的朱芾具有貢生身分,活躍於清末到日治之閩地的陳文臺與李霞都已屬專業畫家,擅長的題材不同,風格也相異。
其中李霞傳承從明代浙派開始流行於浙閩一帶、又因揚州畫派的福建籍畫家黃慎沿襲而普遍傳布的粗放之風,滯台期間主要停留於新竹,對本地畫壇頗有影響。本館於107年3月底推出的新竹相關展覽中,進一步呈現日治時期新竹在地書畫發展的情況。
呂世宜/ 1784-1855
隸書五言對聯
釋文:雄辯茶亦醉。篆古石俱香。
呂世宜,字西村,福建同安金門人,後移居廈門。道光二年(1882)舉人,以抒發文明。道光十七年(1837)因周凱推薦而成為板橋林家塾師,林家花園中的題字多出其手。
個人金石收藏頗豐,書風也受當時盛行的碑學影響,兼擅諸體,尤精隸書,書風近於伊秉綬。尤其引入台灣的鼎彝碑版與碑學書法,對台灣書法發展影響深遠。目前流傳的書蹟也以隸書居多,本幅即是以隸書對句題贈之作。
朱芾
山水圖
朱芾,字石農,福建閩侯人,或稱其為台灣府台灣縣人。生卒年不詳,生平事蹟也少見記載。乾隆(1735-1796)時貢生,與其兄朱璜都以擅繪而聞名,尤其以畫山水著稱。
浙芾畫的比例特別狹長,水流蜿蜒,縱貫畫幅而上,山脈交錯疊縣,墨調的淋漓變化是其表現重點,寺院籬舍等各種建築與人物活動穿插其間,呈現熱鬧活潑的生氣。
趙在田/ ?- 1836
錄李白〈贈汪倫〉
釋文:李白乘舟將欲行,忽聞岸上踏歌聲。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倫送我情。
趙在田,字光中,號穀士,福建閩侯人。乾嘉著名文人,兼長詩史。乾隆56年(1791)以「明經」身分來台教授,四年後返閩應試,嘉慶四年(1799)中進士,授編修。曾主持多個書院,也曾赴京供職。主持廈門玉屏書院期間,不少台灣學子紛紛前往問學。雅好收藏古硯與碑版文字,藏書多達萬餘卷。這幅書法以行楷書錄寫李白〈贈汪倫〉,詩句淺顯質樸,書法行筆揮灑恣意。
陳文臺/ 1816- 1899
貓戲圖
陳文臺,字又伯,福建泉州人,清末知名書畫家。習畫於對清代台灣繪畫影響甚大的謝琯樵(1811-1864),與福建詔安的汪志周,擅長四君子與花鳥題材。著名文人林紓也曾從他學畫多年。
這幅畫繪貓踞石上,畫時以側鋒大筆皴擦,繪貓則以細筆墨染,追求筆蹤墨趣勝於造型或立體的表現,花葉設色淡雅。居畫幅中央的貓舉起右足,似將舔爪,兩眼凝視畫外,有靈動之趣。
李霞/ 1871-1939
蟄龍聽經圖
昭和四年(1929)作
李霞,福建仙遊人,風格深受同為幅漸畫家之上官周與黃慎影響,特別擅長人物畫,多以歷史人物與民間故事為題。1928-29年間至台灣,主要是在新竹活動,這幅畫便作於此時。1929年受邀擔任新竹書畫益精會舉辦之全島書畫展覽會的審查委員,與新竹藝壇淵源深厚,對在地畫家頗有影響。
本幅畫一位佛教人物在山野中閉目講經,水中潛龍雅投凝視傾聽。用筆粗放率意,捕捉人物與龍的神態卻十分精妙。